近年來,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逐漸完善,以及中央環保督察等監管方式的創新實踐,環保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動能、新局面。在新的一年里,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望繼續大幅改善,環保做得好的企業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環保紅利,而環保不達標者必將遭遇重創。
依法治污已成大趨勢。2019年1月1日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,開啟了我國依法治土的新階段。加上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,我國已經構筑了較為齊備的環保法律體系。管住清水、管好藍天、管贏凈土,這是新時代賦予法律的莊重歷史使命。但我們必須看到,某些領域和地區超標排放還很猖獗,無良企業污水暗管偷排、廢氣夜間直排、固廢肆意掩埋、廢料跨境轉移,可謂花樣百出,更有甚者打起了土地復墾的歪主意,玩起了以危廢替代復墾用土的卑鄙伎倆。這些現象不僅讓行業蒙羞,讓輿論側目,更讓百姓嗤鼻。如今,新修訂的環保法和水、大氣、土壤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法為這些人羅織好法網。比如,江蘇泰州就向違法傾倒廢酸企業開具了單張1.6億元的天價環境修復罰單。
因此,我們有理由相信,2019年,環保違法違規行為將會受到更嚴厲的制裁,生產企業“三廢”排放問題有望進一步解決。
環保督察成為新常態。2016年1月,中央環保督察組高調亮相,展現出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高度重視。至2017年年底,首輪環保督察實現了全國31個省份的全覆蓋。這種下沉式督察模式,很快就查處了海量環保問題,引起各界強烈震動和全社會高度關注。數以萬計的問題企業被曝光,大批害群之馬被關停、取締或列入限期整改名單,大量環保案件以掛牌督辦的形式交于地方政府限期解決。2018年,環保督察以11個督察組分兩批次對20個省份開展了督察“回頭看”。期間,共推動解決生態環境問題75773件,約談5499人,問責8396人,罰款9.2億元。同時,“回頭看”的發力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:重點盯住整改不力,表面整改、假裝整改、敷衍整改,以及“一刀切”等不作為、濫作為問題,部分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受到通報批評,一批具有典型地方保護傾向的化工園區被問責或停產整頓。
因此,我們有理由相信,2019年,已經制度化、常態化的環保督察將發揮出更加犀利高效的整肅功效。
問題曝光,彰顯了國家治理污染的意志與決心;數據公開,震懾了無良企業;糾偏問責,恢復了正常生產經營秩序;懲惡罰劣,安撫了被挫傷的合法企業。法律法規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,是維穩市場的保護神,也是環保自覺企業的福音。國內綠色溶劑骨干企業江蘇德納化學董事長秦怡生就曾告訴記者,以往,環保自覺企業為配合環保升級,投入治理資金動輒千萬上億元,且基本沒有回報。但不公平的是,有的企業依靠投機取巧,很少或根本不予以環保投資,以低成本占盡競爭便宜。“做企業,不怕投資環保,但怕大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!”他強調,在當前法律漸趨完善、環保督察漸成常態的情況下,相信環保自覺企業的預期收益會越來越好。
2019年,化工行業環保整治仍是各地的重點工作之一。在化工第一大省山東,已有100多家化工園區被綠色“過濾”,近三成園區被淘汰,為綠色化工企業騰挪了市場空間。化工第二大省江蘇,通過三輪專項整治,近8000家問題企業被淘汰,有效減弱了落后產能對市場的影響。
“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見我應如是。”實際上,一旦成為環保達標甚至優勝的企業,就會發現,環保法規的嚴苛冷峻,實際是對公平正義的捍衛。新的一年開始,留給環保不自覺企業的時間更少了